各集劇情

劇情簡介:

 元朝末年,天下大亂,群雄逐鹿,民不聊生。皇覺寺小和尚朱元璋揭竿起事,率兵攻入南京應天府。後得知民間有「三分天下諸葛亮,一統江山劉伯溫」的說法後,親臨文成南田請出了隱居鄉間的劉伯溫。滄海橫流,方顯英雄本色。劉伯溫出山後。以「帝師」、「王佐」的身份,為朱元璋定了西平陳友諒,東征滅張士誠而後一統大業的戰略。朱元璋依計在鄱陽湖用火攻一舉殲滅了陳友諒60萬大軍。然後率師東進,兵臨姑蘇城下,活捉了自稱吳王的張士誠。終完成統一大業,建立大明帝國,劉伯溫展示的大智慧,光照日月,穿越五百年時空,至今仍讓人歎為觀止。

 一統江山後,劉伯溫輔助朱元璋開始了政治改革。朱元璋大刀闊斧地整肅吏治、建全法律、剷除異己、穩定局勢,以鐵腕手段粉碎了一個個政治陰謀。一時間,朱元璋以大智大勇而應付自如,指點江山,笑傲群雄,最後引身而退,奸相胡惟庸仍不放過退隱山林的劉伯溫,幾次陰謀加害。劉伯溫之死成為千古迷案,雲遮霧隱。

各 集 劇 情
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
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
第十一集 第十二集 第十三集 第十四集 第十五集
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十集

 

第一集

 朱元璋攻占應天府,嚴禁士兵擾民。不料,不少士兵在私下強擄婦女,朱元璋嚴辦此事,使百姓安心,深得眾望。朱元璋對現今處境仍十分不安,其臣屬簇擁他稱王,而他秉持儒士朱升的建議「高築牆、廣積糧、緩稱王」,要眾人為他謀畫往後大計。朱元璋深感要成就大業非得找到如當年輔助劉邦稱帝的張良。其妻馬氏提醒他「三分天下諸葛亮,一統天下劉伯溫」,據聞劉伯溫精研兵書,還在石門得了古人所留的兵書。為了訪此賢才,特令胡大海攻打劉伯溫所在的處州。

 要回處州的劉伯溫,遇見一大群逃離處州的難民,劉伯溫仍決定回處州,故製「江浙神算」的幡子,以免受紅巾軍所害。不料遇見被人追殺的兩名少女,於是不顧船家反對,把她們救上船。其中一名少女謹慎,知道救她們的先生要回青田武陽,而該地是張士誠的地盤。所以不肯告知其去處,靠岸下船。伯溫藉言將要暴雨,不願書本淋濕,揚言要借宿廟宇,其實是發現那兩名女子有血光之災,才特地跟前搭救。聞鶯要掩護不會武功的妹妹柳鶯,引開追兵。她順利逃開,而柳鶯卻露出行蹤被捉。伯溫和隨從二楞子用計救走柳鶯,再去找聞鶯。二楞子與張士誠的士兵周旋,聞鶯現身搭救。被伯溫安置好的柳鶯不見其姐蹤影,心急如焚,就離開伯溫交代她等候的地方。

第二集

 救了聞鶯的伯溫,鼓勵想復仇的聞鶯可以往應天去投靠朱元璋。原來張士誠殺了她們的父母和家人,還想劫色,所以她們要報仇。當他們憶起柳鶯時,才發現她不見了,伯溫等人到渡口要截下人,無奈張士誠之人已帶走柳鶯。於是聞鶯立志要去投靠朱元璋,伯溫交代聞鶯可以去找好友宋濂幫助。

 好不容易回到南田武陽村,原來伯溫在白鹿書院著《郁離子》一書,書成回來,母子相見,格外開心。不料,胡大海隨後來請伯溫出山,也道明攻下處州,為求賢士伯溫而來。伯溫分析朱元璋的施政方針,終定能得天下,不過他仍婉拒邀請。胡大海一氣之下,就拂袖而去。

 等不到劉伯溫的朱元璋,氣憤胡大海的魯莽。對於李善長和胡惟庸,無意中成為心腹大患。聞鶯找入元帥府,李善長和胡惟庸故意指引聞鶯去鎮江找宋濂。馬氏見丈夫憂心,便推薦眾王子之師宋濂去當說客。

 宋濂奉命當說客,深知伯溫的性情,到山中訪友去。聰明的宋濂表明不說他事,只請求伯溫送一罈家釀的酒給朱元璋,伯溫了解宋濂的用意,於是兩人打開天窗說亮話。伯溫道出本衷,他擔心無法和淮西舊將相處,甚至一旦開國之後,眾元勳揮霍無度,他斷不能與眾奸佞同流合污,若聖意違和,恐怕要在家小性命和蒼生福址之間衡量了。宋濂明白他的心意,也深有同感,故勸他若要歸隱最好換個地方,但伯溫無可奈何,心知命有定數。

第三集

 宋濂仍請不動劉伯溫,朱元璋憂心如焚,馬氏提議效法周文王請姜尚之事,於是朱元璋親往,要請他未來的「張子房」出山。伯溫不說什麼,只告訴元璋要送他禮物,並要他自己選擇。元璋挑的都是和百姓有關。伯溫二話不說,馬上答應要下山幫朱元璋。

 漢王陳友諒不甘朱元璋佔了應天,所以先棒殺了他上司傀儡皇帝徐壽輝,自立為皇帝,是日天候不佳。不久,以六十萬大軍要攻打朱元璋。首先太平受圍,情形危急,朱元璋旗下眾將意見紛紛,軍師李善長建議向陳友諒求和,攻打張士誠以鞏固勢力,眾人贊成。伯溫到了應天,元璋趕去禮賢館見他,伯溫獻上〈時務十八策〉為贄。翌日,元璋向眾人介紹伯溫,並為他接風洗塵,不意傳來消息說求和失敗。眼下將要兩面受敵之險,善長見計不成,仍立志要東進取蘇杭擴張勢力。伯溫主張西進,理由是陳友諒軍隊不得人心,軍紀不佳,由於其人野心勃勃,若是東進,他必定攻本營應天府,而朱元璋就會被兩面夾擊;反之張士誠沒有野心,偏安一隅,一旦西進,他只會隔岸觀火,可放心西進。不過朱元璋舊屬大多反對此議。此時傳來太平將不保,守城軍少,難抵抗陳友諒,而朱元璋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皆在此役中戰死。

第四集

 朱元璋夜訪伯溫詢問求勝之方,伯溫以為陳友諒性急,驕兵必敗,一受挫必亂,首先鼓勵軍心,斬殺議和之人,此戰必有望,也能夠收回太平。伯溫建議讓與陳友諒私交甚好的康茂才詐降,引陳友諒領兵深入,必定能勝。

 康茂才建議朱元璋其手下一員乃服侍過陳友諒多年,定可以取信陳友諒。為確保此計成功,可招降徐壽輝舊屬作側反。果然,陳友諒的軍師信不過受降於朱元璋的康茂才,但在徐壽輝兩名舊屬將軍的保證下,陳友諒深以為然。聞鶯到了鎮江,正巧遇上邵榮要赴應天出征,聞鶯請求同往,邵榮表面答應,但居心叵測。邵榮抗命回應天,朱元璋怒責他不盡職,幾乎殺了他,在眾人求情後方罷休。邵榮心有不甘家人皆為人質在應天,不直接回鎮江,反放眾兵去享樂。

 聞鶯被邵榮囚禁,邵榮之妻私縱聞鶯。邵榮不滿朱元璋,胡惟庸與楊憲在一旁添油加醋,更令邵榮怒氣沖沖,揚言將不顧軍令。胡惟庸、楊憲怕淌渾水,急急離去。聞鶯逃出來後,去找伯溫,並告知自己險些成了邵榮的小妾,也對朱元璋旗下的臣屬人品感到輕蔑。

 蘇州張士誠整天笙歌不斷,柳鶯在張士誠的利脅威逼加上和言相勸之下,成了他的小妾。陳友諒派軍師去結交張士誠,希望雙方夾擊朱元璋。

第五集

 張士誠明著接下陳友諒的條件,暗著打算隔岸觀虎鬥,坐收漁翁之利。陳友諒大軍壓境,朱元璋憂心如焚,卻遍尋不到劉伯溫的蹤影,十分生氣。原來劉伯溫為了邵榮有心謀反之事,找宋濂商議去。宋濂親往鎮江監視邵榮,聞鶯隨身護衛,也順道探查妹妹柳鶯的下落。

 胡大海之子私以軍糧釀酒,邵榮與之同流合污,並在長興城交易買賣。張士誠的部屬發現這個邊防上的重大缺失,極力鼓吹張士誠攻打。張士誠在柳鶯與大臣面前討論軍機要事,為討美人歡心,決定攻打長興城,進而直搗鎮江。

 陳友諒中計進軍江東城下,發現中了康茂才之計,大敗而全軍撤退。

 聞鶯找到備受張士誠寵愛為之所動的妹妹,不樂她如此墮落。柳鶯擔心姐姐的安危,告知長興城將受戰火波及,聞鶯立刻趕回通報眾人。朱元璋下令斬殺胡大海之子,處置邵榮。由於小明王本營安豐受圍,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,朱元璋以為現自己仍打著紅軍的旗號,必須前去搭救小明王。

第六集

 劉伯溫不支持解安豐之危,以為這徒使增加陳友諒來攻的可能。但朱元璋以仁義自許,執意要去。大軍出營後,陳友諒立刻傾國而出,順江而下,決定先攻下南昌。劉伯溫慶幸陳友諒未來攻打應天,於是讓前來求援的張將軍回去告訴眾人,請他們再支持一個月。途中張將軍被擒,不屈而死。朱元璋趕回應天,大為震怒,指責李善長用計不當,伯溫以為此形勢對己方有利,況現值旱季,對方又以大船來攻,勝算頗大。

 陳友諒打算拉攏失意的邵榮,利誘他窩裡反,邵榮果然上鉤。

第七集

 邵榮設計讓朱元璋至鎮江,暗中與中書省參政趙繼祖同謀。此事被劉伯溫發覺,及時阻止,另派楊憲假扮朱元璋,使邵榮詭計顯現。但朱元璋卻饒過了二人。

 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軍交戰,首戰不利,於是改變方式,獲得大勝。但陳友諒待戰俘殘酷,朱元璋善待俘虜,於是使軍心更傾向朱元璋。

第八集

 陳友諒派人勸張士誠偷襲朱元璋後方,但張士誠固守基業,作壁上觀。鄱陽湖大捷,陳友諒兵敗而亡,此時張士誠才追悔莫及。劉伯溫勸朱元璋稱帝,除去小明王,但朱元璋不願扛此罪名。李善長之子刺探姑蘇時捉住聞鶯,李善長、胡惟庸欲利用此機扳倒劉伯溫。聞鶯得徐達之助逃回禮賢館,劉伯溫立刻帶她覲見朱元璋,使李善長之計失效。聞鶯受命帶一支精兵入姑蘇,生擒張士誠。另一方面,馬氏和朱元璋有意撮合聞鶯和劉伯溫。

第九集

 聞鶯有意委身相許,劉伯溫顧慮家中妻兒,婉言拒絕,聞鶯大失所望,馬氏、朱元璋見聞鶯痴心可憐,都有意相助,聞鶯不願勞煩,只待在馬氏身邊。朱元璋大軍攻入蘇州,張士誠兵敗,不願苟活,先親手殺了心愛的柳鶯,再自縊。聞鶯趕來時只見奄奄一息的妹妹,悲痛莫名,及時捉住還有一口氣的張士誠。朱元璋派廖永忠至處州接小明王回應天,劉伯溫暗示廖永忠處置小明王的方法。不久,傳來小明王及其親屬同在江中溺死,而張士誠在獄中自盡。正稱了朱元璋的心意,然後在應天登基稱帝。

第十集

 新朝初立,一片喜氣,伯溫要求歸鄉,不戀棧官職,推薦李善長為相。聞鶯淚眼相求,留住了劉伯溫。李善長、胡惟庸本樂見於劉伯溫求去,不料反倒是宮中開始為劉伯溫的婚事籌備。兩人想借機討好朱元璋,入宮獻寶物,卻碰了一鼻子灰。

 朱元璋愁煩如何安置劉伯溫的官職,打算授予御史中丞,監督百官,以制衡宰相。朱元璋大封功臣,劉伯溫在探訪民隱之際發現不少弊端,進言當先立法、不擾民。不久,朱元璋派御史大夫湯和南征方國珍,而自己北上汴梁勞軍。要求劉伯溫代理御史台之職,並授予金瓜斧,可先斬後奏。李善長受封為相,百官紛紛來巴結。

第十一集

 朱元璋令李善長、劉伯溫共同監國,胡惟庸勸李善長要樹立相權,但李善長明白其實是朱元璋不信任他。劉伯溫憂心國事,聞鶯見他心事重重,請他將她當作知己傾訴。

 李善長之子開楚秀樓,公然賣官,逼迫張士誠妻妾為娼。楊憲知道此事,捉來李善長心腹手下李彬的部屬,要他招供所有始末,之後又邀來江南文人,告知他們這件事情,企圖挑起兩方戰火。

第十二集

 楊憲挾聖令之威,抄檢楚秀樓以邀功,捉走了李彬,放了李善長之子李祺。由於此次牽連甚廣,使審理案件的御史中丞劉伯溫十分為難。胡惟庸欲用計讓此事牽連伯溫,伯溫先聲奪人,立入相府請罪。李善長質問伯溫用心,伯溫才點出楊憲握有聖旨,李善長只好犧牲心腹李彬。

 洪武元年旱災不斷,太祖令太史令劉伯溫求雨,只是旱象遲遲未解。伯溫成日在溽暑下祈雨,終於不支倒地。於是他藉機請求朱元璋行數項德政以惠民。楊憲在此案後氣焰高漲,伯溫不顧聖旨,先斬殺李彬,不料刑場竟在祈雨壇,使求雨失效一事和斬殺李彬扯上干係。

第十三集

 太祖勝仗歸來,李善長率眾官賀壽,之前伯溫預感有禍殃,要聞鶯避走,聞鶯不允。太祖心疼旱災不解,大怒群臣浪費公帑,太史令又祈雨未果,更糟的是,為此還廢止祭孔一事,令宋濂不惜死諫。太祖大怒,加上李善長、胡惟庸和楊憲煽動,竟下令斬殺宋濂,更要伯溫同時祈雨。伯溫為救好友,急入宮求見,但太祖不接見。他只好讓聞鶯入後宮求皇后。太子得知老師欲被殺,心急如焚,立即求見父皇,馬皇后更是大驚,太子見父親心硬,傷心之下,投河死諫,伯溫此時更執金瓜斧入殿,遭大怒中的朱元璋以箭射殺,而昏死過去,在眾人交相求情之下,太祖終於感動,赦了宋濂。

第十四集

 太祖憂患災情,生氣伯溫曾保證只要殺了李彬必有甘霖,但事與願違。馬皇后在一旁勸解,太祖方漸漸後悔自己的魯莽。伯溫幸中箭未深,太祖特地登門致歉,此外還責難了李善長和胡惟庸。李善長揚言此必為楊憲之計,於是楊憲也備受苛責。

 旱災愈演愈烈,伯溫不顧病體,硬要求雨。而太祖和皇子探民隱,民間已到人吃人的苦境,太祖引以為苦。

 伯溫祈雨時查覺異兆危急聖上,但時機未到,尚不能言明。四處災民造反,官倉糧盡,只好強逼私倉救濟。此時有僧人上告伯溫於祈雨期斬人,李善長在旁煽風點火,太祖悒悒不樂。是夜,太祖夢見伯溫前來救他。

 伯溫鼓勵聞鶯與皇后結拜為姐妹。翌日伯溫則上書罪己,告老歸鄉,並建議太祖率百官祭天,唯有如此,方能解旱。太祖只好勉為難答應。

第十五集

 聞鶯這時方知伯溫要她與皇后結拜的用心,十分生氣,堅持無論如何都要陪伴在他身邊。胡惟庸欲利用伯溫歸鄉,令人暗中除之。伯溫離京,天立雨,萬民歡騰,更加深太祖要重用他的心。返鄉的伯溫在中途得知老母已逝,悲痛莫名,其子對聞鶯的身份並不支持,聞鶯自覺不便跟伯溫回家,只好停留分手之處。伯溫返家奔喪,聞鶯心中不捨,隨後跟上,伯溫髮妻得知聞鶯之事,震驚不滿,不讓聞鶯入門,伯溫只好黯然不語。

 另方面,李善長春風得意,因為其子李祺娶了太祖長女寧安公主,受到百官阿諛。此時陝西巡檢司上書李祺利用皇親國戚的身份,到是省私販茶馬。為貫徹法令,太祖不顧長公主哀求,殺了李祺。此事禍及李善長,相位可能中虛,胡惟庸、汪廣洋和楊憲都對相位垂涎已久。

 伯溫之母出殯時,殺手殂擊,聞鶯出手相救,此時伯溫之妻才盡釋前嫌,認聞鶯為妹,要她代己照顧。而太祖也早下詔令伯溫還京任職。伯溫還京後,其妻病逝於南田。

第十六集

 太祖有意讓伯溫任相,伯溫自認嫉惡如仇,不宜擔此重職而惋拒。洪武四年,太祖黜相國之位,令李善長回鳳陽老家。馬皇后病重,不願多延醫,令伯溫和聞鶯憂心。

 汪廣洋任右相,胡惟庸擔中書左丞,但左相空懸。此時楊憲呈密奏倒汪廣洋,鼓勵胡惟庸取而代之,果然太祖震怒,貶汪廣洋回鄉奉養老母。胡惟庸因而得以專權,伯溫以為這乃天下蒼生之苦。

 胡惟庸之子當街行兇,受害家屬上御史台告發,伯溫判斬立決,胡惟庸上門以太祖所賜免死鐵券保子,伯溫不允,胡惟庸立刻以低姿態求太祖,並巧飾其子罪行,太祖也袒護他。原來太祖有意建都鳳陽,要與胡惟庸商議,胡惟庸投其所好,答應上書提議。

 在父親的保護下,胡惟庸之子明著發配浙東慶元做勞役,實與水師都督廖永忠勾結。廖永忠縱容下屬劫民則,慶元縣丞屢次諫言被駁。胡惟庸之子有廖永忠為靠山,於是地搜括民脂,伯溫派人調查其惡行,欲令之伏罪。慶元高縣丞愛民如子,不忍百姓受苦,於是公然挑戰胡惟庸之子。

第十七集

 高知縣捉走胡惟庸之子,廖永忠只好低聲下氣要高知縣放人,但縣丞不講情面,百般勸諫廖永忠,廖永忠腦羞成怒,直接上縣衙要人,並責打了高知縣,令百姓十分不服。之後,胡惟庸之子與地方惡霸聯袂魚肉鄉民,為了阻廖永忠的嘴,特地獻上惡霸美貌的妹妹為妾。高知縣收到太多百姓控訴胡惟庸之子和惡霸的劣行,再度羈留他們,這次廖永忠不知會知縣,就任意帶走人,而且還毀損衙門,令高知縣沮喪莫名。這時伯溫建議知縣上書朝廷,不料這事先為胡惟庸之子得知,故先上京與父親稟報,胡惟庸便扣下高知縣狀紙,還誣陷高知縣造反,結果高知縣無辜遭到冤殺。伯溫拯救不及,悲痛難忍,特地把高知縣遺奏呈上,此時太祖後悔莫及,下令斬殺胡惟庸之子,命伯溫去撫慰慶元百姓。

第十八集

 東窗事發後,廖永忠求太祖念在他當年溺殺小明王有功,引起太祖大怒,賜他自裁,但也念及舊情,令人教育廖永忠之子,使其成材後可襲父爵。胡惟庸恐罪及己身,驚慌不已。

 伯溫諫太祖廣納賢才,太祖深以為然,並微服出巡,刺探官民生活情形。一次,他見代替中書省都事李彬的羅仁,家徒四壁,心有不忍,便賜宅予他,更上朝表揚要百官清廉節儉。此時他下大誥命准民告官,結果嘉定一地百姓不滿地方官亂添稅賦,私飽中囊,要上告朝廷,竟被巡檢司給刖足,百姓敢怒不敢言。伯溫查訪此事,老百姓哭訴上了聖上的當。

第十九集

 伯溫上書此事,太祖震怒,交待伯溫制法以整肅吏治,伯溫憂慮極多。又至審核之時,胡惟庸會合六部官員查全國稅賦,楊憲提出要鼓勵清廉之風,胡惟庸當地讓楊憲下不了台。楊憲懷恨在心,本苦無對策,正巧戶部侍郎與地方官員提到,地方官員可以攜已印有衙門印章的空白文書入京謄寫,這令楊憲想到有舞弊之嫌,故立即上奏。

 此次「空印案」禍及太多無辜官吏,眾官吏求助伯溫。伯溫呈情道:空白文書只是權宜之計,為防止地方帳本和中央帳本不同,毋需再花費時間來回地方、中央;若要做假帳,在地方偽造即可,何必入京再做。但太祖執意要嚴懲貪吏,不管此舉是否過於殘酷,伯溫內咎無力救助官吏,要求退隱,太祖首肯,其實內心後悔。之後,太祖暗中派錦衣衛以造謠擾民斬殺楊憲。返家後,伯溫人事不省,聞鶯急入宮中求助病重的馬皇后,皇后命徐太醫治療,太醫斷定為中風。胡惟庸得知伯溫病重,自恃可以獨攬大權。

第二十集

 馬皇后藥石罔效,太祖心焦如焚,親餵湯藥,但馬皇后都偷偷吐掉。蘇州首富沈萬三經由胡惟庸引荐,進獻聚寶盆,太祖不喜平民百姓富可敵國,馬皇后擔心太祖動了殺機,勸諫他有關沈萬三只需交給天罰即可。於是太祖將他充軍,把聚寶盆埋入南京城牆下。

 胡惟庸想藉機殺了伯溫,買通徐太醫,以藥鴆殺伯溫。故伯溫病情日益惡化,但為不使人擔心,他強忍病痛。馬皇后自知氣數已盡,擔心若群醫藥劑失效,依丈夫的脾氣恐會累及無辜,故堅不肯服藥,在伯溫離京返鄉養病後,馬皇后就病逝了。

 胡惟庸得知伯溫未死,命人到南田查探。伯溫感到腹中有石,身體一日不如一日。南田張主簿發現京官微服下鄉,受命去查伯溫近況。再想盡辦法和伯溫面談後,感到蹊蹺,明知伯溫去日無多,病入膏肓,卻對京官謊稱伯溫不理事,京官才安心回去覆命。

 伯溫召來二子交待遺言,令長子璉上呈自己全數藏書,並稟報聖上不可建都鳳陽,還要小心胡惟庸的野心,也交待次子璟要輔佐皇帝。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病逝南田,享年六十五。長子璉呈上父親遺奏,太祖心悲,憶起當年種種,於是將胡惟庸打入死牢,並親題「帝師王佐劉伯溫」追念故人。